“仲易他带出国的古董,全是以前于家的东西,是于家出国前,留给我这支的好东西,就是是60年代在美国,也绝对能换一大笔钱!”
夏晓兰接口道:“美国是金钱至上的社会,有了钱自然能搞到身份。”
没钱的人跑去资本主义国家叫“偷渡”,是不合法的。
有钱的人去了叫“投资”,能带着钱过去,肯定是受欢迎的。
有钱人想拿美国绿卡还不简单?
“但这是徐叔唯一给你们的信了?您能确定是徐叔的笔迹吗?”
于奶奶点头:
“废话,我儿子写的字我还不认识?仲易不仅带了我娘家留给我的古董,他和意如又不是文盲,仲易会英文和德语,意如学过多年钢琴,如果他们拿到了身份,很容易在美国找到工作。后来一直没有信再来,你徐爷爷身体垮了,撇开我先闭眼了。”
不是没有人说过,徐仲易再无音讯肯定是在美国出了意外。
于奶奶怎么肯相信?
生要见人,死也要见尸!
夏晓兰了然:“可能是国内那些年对外封闭,音讯中断,如果徐叔找回国,是不是会找到您在商都那个小院子?现在院子是我舅妈她娘家嫂子在住,居委会那边我们也打过招呼,说不定我出国还没找到人,徐叔自己就回国寻亲了呢!”
要说那段时间音讯中断,这都改革开放7年了吧,连国内这边都能去美国留学,乔治这个美国人一直在华国蹦跶,从美国那边回来应该不难……
夏晓兰心中也感觉有点不妙,多半是有什么人力难控的意外发生,但于奶奶现在就靠这个信念支撑着,她可不能让老太太泄气。
还要拼命给于奶奶鼓劲儿。
于奶奶那么精明的一个人,也不知是没听出来,还是潜意识只想听自己愿意听的:
“你说的对,万一仲易自己就找回来了,我就是这样想,所以一直守着那房子,仲易他出国的时候,就是从那房子里走的。”
所以二七广场的小楼能送给夏晓兰,她住的那套房子还不行,这是于奶奶的执着。
夏晓兰又顺着于奶奶说了几句。
从于奶奶那里要走了徐仲易和崔意如的一张照片,还有于奶奶孙子徐长乐出生时,一家五口去相馆拍的全家福。
那时候于奶奶估计才四十多岁,背挺的直,眼神很精神,从照片上看脸型圆润,和现在判若两人、
“您年轻时可真好看。”
于奶奶哼了一声,不太爱听夏晓兰的马屁:“就这?都已经是过苦日子的时候了!”
她年轻时候,于家在商都是“于半城”,那才真叫鲜衣怒马。
那时候她手里握着家人留下的黄金和古董,在国内也不敢用,一家人日子其实过得紧巴巴的。但全家人能呆在一起,就算从锦衣玉食到粗茶淡饭,那也是幸福。
于奶奶不后悔听到风声把儿子一家提前弄出国,要是留下来,日子不会好过。
她的小孙子白白嫩嫩才刚过完5岁的生日,留在国内可能也挨不过。
出国至少是个希望,也就路上遭点罪……于奶奶也没想到,那段时间会持续那么多年,国外和国内的音讯全部中断。
夏晓兰把马屁拍到了马屁股上,赶紧说正事:“那您还记得徐叔当年带走了哪些古董吗?如果他们从旧金山搬走了,那些卖掉的古董,可能至今仍在美国一些藏家手里流转,或许还能从这方面下手查一查。”
章节错误,点此报送,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,请耐心等待。